民国时期的才女们牛博,像吕碧城、张爱玲、萧红等,常常是人们口中的话题人物。可其中有一位,似乎总是在提起她丈夫时才会偶尔被提到,她便是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
许多人提到张幼仪时,可能会觉得她不算“民国才女”。确实,从她的前半生来看,她并不符合这个称号,然而如果你了解她的后半生,便能发现她绝对配得上这个称号。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张幼仪的经历,就能找到答案。
张幼仪自小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父母的宠爱与兄弟姐妹的陪伴构成了她童年的幸福世界。唯一令她遗憾的是,她所接受的却是传统的封建教育。在那个时代,父母教她做事要端庄有礼,不能随便表达“不”,要学会顺从与隐忍。这种教育虽然塑造了她温顺、内敛的个性,却也让她在思想上显得格外保守。这样的张幼仪,注定无法符合徐志摩那种思想开放、追求自由的个性。
展开剩余73%果不其然,当15岁的张幼仪按照家族的安排嫁给徐志摩时,原本抱有一点对婚姻的美好幻想的她,很快就发现,丈夫对她的态度远不像她想象中的那样温暖。实际上,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时,就已经觉得她是一个“土包子”,对她的封建思想和缺乏教育充满厌恶。因此,婚后,徐志摩对她的态度极为冷淡,甚至宁愿与下人交谈,也不愿和张幼仪多说话。
然而,张幼仪依然尽心竭力地照顾丈夫和公婆,忍耐着内心的孤独与不满。直至婚后第三年,她怀孕并生下了一个儿子,完成了延续家族的任务。此时的徐志摩,却毫不犹豫地提出去国外留学,甚至不顾家人的反对,独自远行。
此后,张幼仪一人肩负起照顾家庭、抚养孩子的重任,尽管心中充满了苦楚,她从未在外人面前流露一丝不满。徐家的父母见状,深感不忍,最终决定让张幼仪前往英国陪伴丈夫。为了能让徐志摩看到她的成长和努力,张幼仪特意请来私人老师,在家里花了一年时间苦读。
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远在英国,徐志摩依然对她冷若冰霜,不仅让她在怀孕的情况下强行打掉孩子,甚至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追求林徽因提出了离婚。痛心至极的张幼仪,在绝望之中第一次做出了反抗。她没有听从丈夫的要求打掉孩子,而是找到了自己的亲兄弟,带着孩子前往柏林,并在那儿生下了第二个儿子。
在柏林,张幼仪开始独自抚养孩子,渐渐意识到,自己不能再继续忍受这样的婚姻生活,她决定结束这段婚姻。很快,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她也因此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主动提出离婚的女性。
离婚后的张幼仪,彻底改变了过去懦弱的性格,她不仅继续在柏林菲斯塔奇学院深造,还一边生活一边照顾孩子。尽管第二个儿子不幸夭折,她依旧不曾放弃,忍痛完成了学业。五年后,她已脱胎换骨,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的张幼仪进入大学教授德语,也曾在银行担任副总裁,还创办了云裳服装公司等事业。事业蒸蒸日上,但她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尤其从未忘记徐家父母。当徐家父母与新儿媳陆小曼不和,寻求她的帮助时,张幼仪毫不犹豫地接纳他们与自己同住,并照料他们的晚年生活。徐志摩因空难丧生后,陆小曼拒绝去领遗体,最终也是张幼仪派人带着徐志摩的儿子去处理后事。
张幼仪的生活没有停滞。她在上海做了十几年生意,后来移居香港。得到了儿子的支持,她与苏医生结婚,终于在这段婚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不幸的是,苏医生去世后,张幼仪最终带着家人移居美国,度过了晚年。直到1988年,88岁的张幼仪在纽约安详离世。
张幼仪的一生历经了许多坎坷与磨难牛博,但她坚强、不屈的性格成就了她的后半生。她的仁爱与宽容,也为她赢得了属于自己的福报。这一切向我们证明,无论男女,无论出身背景,婚姻绝不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如果你身陷一段让你痛苦不堪的婚姻,及时退出,重新开始,或许能开启另一段更美好的生活。你觉得呢?
发布于:天津市盈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