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的人口构成具有鲜明的特点,尤其是以客籍移民后代为主。根据民国33年(1944年)的统计数据,客籍移民后代几乎占据了全市人口的99%。其中,元朝之前从全国各地迁徙而来的移民后代约占10%。元末至明代期间,来自赣西、赣南的客籍移民后代占了约73%。而清代的客籍移民后代约占16%,主要来源于广东和福建两省的东江和汀江一带。外来移民的汇聚与交融,不仅促进了醴陵市人口素质的提升,还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朝初期,广东移民带来的红薯成为了醴陵市的主要旱粮作物。雍正年间,来自广东兴宁的移民在沩山一带发现了瓷泥,并在此创办了第一家瓷厂。江西移民因擅长经商摩根证券,积极推动了醴陵市的商品流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活跃。
大量来自赣、粤、闽三省的移民汇集到醴陵市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方言,这种方言虽然属于赣语的一支,但与湘赣两省交界地区的方言有显著区别。客籍移民的到来和繁衍,对醴陵人民的性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勇敢、勤劳、顽强、实干、开拓和进取等方面,这些传统美德逐渐成为了地方民风和习俗的一部分。这些社会特征,为醴陵市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也促使它逐渐发展成一个以陶瓷、花炮、食品和建材为主的工业城市。醴陵因此成为湘东边境地区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并成功发展为周边中等城市的副食品供应基地。
展开剩余79%醴陵市素有“兵源地”的美誉,是湖南省重要的兵员输出地之一。这里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军事人才,许多新中国开国将领都出自醴陵。醴陵人在黄埔军校中创造了不少辉煌的事迹,其中有一则特别令人自豪:在北伐战争中,北伐军在惠州城头高喊“向陈明仁看齐”,而陈明仁正是醴陵的骄傲。今天,笔者将与大家一起回顾和盘点《黄埔军校第十一期中的醴陵人》,也欢迎熟悉醴陵情况的朋友们在评论中补充或纠正。
如果您对醴陵市的历史发展、民俗文化以及著名人物(尤其是醴陵优秀的军事人才)感兴趣,笔者推荐大家阅读《醴陵市志》。这是由醴陵市政府在1995年出版的第一版白话文《醴陵市志》摩根证券,该书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包含了难得一见的老照片、历史统计图表等内容。《醴陵市志》是研究醴陵历史和了解醴陵人民性格的宝贵资料,喜欢地方志的朋友不妨细细品读。
以下是一些黄埔军校第十一期的醴陵籍学生,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在历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 左纪彤,湖南醴陵人摩根证券,黄埔军校第十一期步兵第一队。1911年出生,别号力三。学历为湖南省立高中,无其他详细记录。入学通信地址:长沙肇嘉坪十号。
- 张祖国,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十一期步兵第三队。1911年出生,别号一之。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其他详细资料无记载。入学通信地址:湖南醴陵姚家坝邮转清安铺。
- 陶富业,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十一期步兵第三队。1911年生,别号仲尉。毕业于湖南私立岳云中学。入学通信地址:湖南醴陵北城一八二号。
- 阳宗孟,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十一期炮兵队第十二教授班。1911年出生,学历为长沙明德高中半业。入学通信地址:长沙都正街八十号。
- 陈显微,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十一期炮兵队第十三教授班。1912年出生,别号子秘。毕业于湖南长郡中学。入学通信地址:湖南醴陵北乡东冲铺。
- 李士良,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十一期工兵队第十四教授班。1910年出生,毕业于长沙文艺高中。入学通信地址:湖南醴陵刘家巷五十一号。
- 金石民,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十一期炮兵队。1912年生,其他详细资料无记载。入学通信地址:株萍路老关邮局。
这些黄埔军校的醴陵籍学员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他们不仅为醴陵市争光,也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作出了贡献。
发布于:天津市盈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