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这一事件的主要角色包括了周幽王、褒姒、申侯、姬宜臼、姬伯服以及各路诸侯等。然而振兴资本,这场大戏的最终受益者却是秦国。因此,有必要从秦国的视角来审视这段历史,以及它如何深刻影响了秦国的命运。
公元前780年,也就是秦庄公42年,秦国依然在与周围的戎狄族群进行拉锯战,形势不容乐观。而在这一年,西周王朝的灭亡的根基被悄然埋下。多年的旱灾让大片土地粮食减产,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与此同时,西周王城镐京一带发生了剧烈地震,导致泾、渭、洛三条河流干涸,水源被阻断,周边土地更加贫瘠。旱情进一步加剧,百姓在饥寒交迫中苦不堪言,社会动荡逐渐加剧,西周王朝的国力日益衰退。
当时的周幽王即位不过两年,却已经显露出暴政的面貌,堕落成了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面对四面楚歌的困境,他不仅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缓解灾难和安抚百姓,反而任用宠臣虢石父,囚禁了直言劝谏的大臣褒珦,进一步加重了对百姓的压榨和盘剥,激化了社会矛盾,将百姓逼上了绝路。
展开剩余75%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烽火戏诸侯”的事件开始酝酿。为了救出被囚禁了三年的褒珦,褒珦的家族得知周幽王嗜美色,便找来了一位绝色美人,她便是褒姒。褒姒献给周幽王后,周幽王惊为天人,立即将她封为妃子,并因此释放了褒珦,给了他丰厚的赏赐。从此,周幽王开始更加宠爱褒姒,沉迷于享乐,完全沉溺于奢靡生活。为了博得褒姒一笑,他甚至听从了宠臣虢石父的建议,想出一个荒唐的主意:点燃烽火台,召集各路诸侯前来救援,借此取乐。
烽火台本是用于军事警告的设施,位于各个要塞之间,主要用于传递敌情,尤其是警告戎狄等外族的入侵。当时周王朝为了防范西北戎狄的袭击,沿着从骊山到边塞的线路设立了烽火台,互相连接,若遭遇敌人袭击,立即点燃烽火传递信号,召集诸侯前来支援。然而,周幽王却几度点燃烽火台,只为逗弄褒姒,这种举动荒诞至极。
各路诸侯见到烽火异常,误以为王城遭遇危险,纷纷带兵急匆匆赶来支援。等他们赶到时,却只看到了周幽王和褒姒在骊山烽火台上饮酒作乐,诸侯们感到自己被愚弄,心中愤怒至极。这种嘲弄行为不断发生,诸侯们的愤慨和不满也在积累,甚至到了愤怒的边缘。
当时的秦国刚刚迁都不久,秦襄公的哥哥世父还在西北前线与犬戎作战振兴资本,秦襄公一方面谋求与戎狄的和解,一方面也在积极发展与周王室的关系,因此他对周王朝的变动最为敏感,反应迅速。对秦国来说,根本不存在需要“勤王救驾”的问题,因此秦国并未参与周幽王的荒唐游戏,且没有因此与其他诸侯结下怨恨。
公元前774年,秦襄公继位已经四年。此时,周幽王的荒唐统治终于走到了尽头。为了讨好褒姒,周幽王无视礼制,废除了王后申后及太子姬宜臼,任命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的儿子姬伯服被立为太子。周幽王的这一举动激怒了申侯,他愤而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镐京。听闻犬戎来袭,周幽王一时惊慌失措,点燃烽火台呼唤诸侯来援。然而,诸侯们已经不再相信周幽王的烽火警告,有的甚至对周幽王的荒唐行为愤怒至极,不愿再为他出手。
由于长年灾荒,百姓的忍耐已到极限,守城的士兵也失去了抵抗的斗志,一哄而散。尽管秦襄公及时得到了消息,派遣兵力前往支援,但由于犬戎势大,最终周幽王、褒姒以及姬伯服死于骊山。
“烽火戏诸侯”给秦国带来了历史上最重要的机会。从周幽王死后,秦襄公面临着是否支持周携王或周平王的抉择。这个关键的时刻,秦襄公必须深入权衡各方势力的利害关系。如果判断失误,秦国可能会陷入危险境地,先祖的努力也会化为泡影。
对于周幽王的儿子姬宜臼而言,虽然他被废除,但毕竟是周王朝的正统继承人。申侯和缯侯等人支持他,实力不可小觑。而申侯一方,也由于联合犬戎攻打周幽王,背负了弑君的罪名,这使得他们的支持者大为减少。至于周携王姬余臣,他虽是周幽王的弟弟,但未能顺应礼法,而且周幽王与褒姒的荒唐行为已经使得许多诸侯对他失去了信任。
此时的秦国虽然地处边缘,国力尚弱,尚未步入强国行列,但秦襄公并没有与周幽王和申侯的矛盾为敌,反而做出了最聪明的选择,支持周平王姬宜臼。秦襄公的这一选择为秦国带来了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机遇,为后来的强盛铺平了道路。
关于“烽火戏诸侯”这一事件,史学界存在诸多不同的解释。有些人认为是通过烽火传递信号召唤援军,也有学者认为是用击鼓的方式传递信息,甚至有历史观点认为这只不过是周幽王对申侯进行讨伐的戏剧化演绎,根本没有烽火和击鼓之事。无论历史的细节如何,对于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是周幽王的荒淫无道,这种行为为秦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这一点才是无法否认的历史事实。
发布于:天津市盈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